【表态说表】深度解读!世界上最薄的机械表,到底是怎样炼成的?!

  • 作者: 一表人才 2022-07-27
  • 评论 0
这块RM UP-01联名款在圈内圈外引起轰动,圈外人更多是猎奇和感慨,圈内人则更多是将焦点放在——RICHARD MILLE如何将一块机械表做到如此之薄这个话题上。

* 本文内容版权归表态网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 *


日日日.png一表人才 

坊间人称表坛吴彦祖,练过摊,卖过表,浪迹江湖,最喜与各地表友切磋,与无良商人互撕,段子信手拈来,内涵丰富,你懂的


7月5日,RM UP-01 法拉利联名款发布,厚度1.75毫米,将原先1.8毫米的最薄机械表纪录又向前推进了0.05毫米!!瞬间被刷屏,大脑也被刷得一片空白,赶紧找来一把尺子,直观感受一下1.75毫米。比易拉罐的铝材略厚一点,不知道上手什么感觉,坐等品牌活动了。这块RM UP-01联名款在圈内圈外引起轰动,圈外人更多是猎奇和感慨,圈内人则更多是将焦点放在——RICHARD MILLE如何将一块机械表做到如此之薄这个话题上。我带大家从RM UP-01的结构、机芯(特别是擒纵)、表盘和“表冠”,这四大方面深入聊一聊,望能消除大家心中的疑问。当然,还有其他疑问的欢迎留言,我将尽我所能为大家解答。


EV11_N_2606_RM_UP_PROFIL_3.4FRONT.01_FOND_V2.jpg


  • 结构


绝大多数品牌将整表做到2毫米及2毫米以下,技术上的思路是整合机芯与表背,将整个表背作为机芯的基板,从而尽可能地压缩空间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佩戴的是一枚机芯,而非腕表。所以大部分超薄表佩戴起来需要特别小心,因为这类表在追求超薄的同时,抗震性也被一定程度牺牲。


2022_Richard_Mille_Day_03_20A5929_Ret_Final.jpg


桀骜不驯的RICHARD MILLE,没有将“壳机一体”的做法照单全收,反而另辟蹊径。“即使是超薄系列,我们也决心缔造一枚符合品牌标准要求的腕表,正如以往所有的型号一样。在对绝对纤薄度的追求中,我们创造的并非是一款‘概念表’,而是让它能够满足佩戴者在任何环境下的日常生活需求”,RM机芯技术总监萨瓦多·奥博纳(Salvador Arbona)的一席话道出了RM的勃勃雄心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。


截屏2022-07-06 上午9.43.42.png


本着日常佩戴“抗震性”必不可少的信念,RM将独立机芯设计,而非以表底盖作为基板,以提升腕表的防震性能。1.18毫米的机芯,其与拨针系的衔接与固定,以5级钛合金(由90%的钛、6%的铝和4%的钒组成)制作的表背和金属面盘为基础进行,类似一个三明治结构,表背与表盘依然发挥了一定的功能性。


RM UP-01 SF 16.jpg


RM UP-01整表通过业界5,000g抗冲击标准进行测试,毫发无损,考虑到其超薄结构,其强悍事实上远超业界同类作品。也许你不知道5,000g的抗冲击大概是多少,像飞机上的黑匣子可以承受3,400g的加速度冲击。虽然不及RM 27-04可承受12,000g的加速度,但是5,000g足以胜任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日常环境。


RM UP-01 SF 20.jpg


机芯的轮系与时间显示系统,这两个部分齿轮改变了传统的叠加结构,而是进行分布处理,进一步降低了机芯的厚度。表盘与表壳采用13枚5级钛合金五瓣螺钉装配固定完成,螺丝垫圈为316L不锈钢,保护表壳也保护螺丝。


  • 机芯


RM UP-01机芯由RICHARD MILLE与APLL实验室合作操刀完成,底板桥板全部5级钛合金制作完成。每个部分都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进行镂空处理,以减少重量。部件表面以湿喷砂处理,手工打磨,全重2.82克,23枚红宝石轴眼,4赫兹。完全是机械机芯,而功能并没有因为“薄”而做出让步和牺牲,拥有45小时的动能储备,如果不是超薄设计,相信这个发条盒的表现会更加霸道。秘密就在于RM的6小时一周快速旋转发条盒技术,减少了内部主发条周期粘附现象,输出稳定流畅,不会随着势能的减小而导致输出出现急剧下滑,进而影响走时的精准。


RM UP-01 SF 05.jpg


擒纵是超薄设计中的一大难点,关乎时计的精确性,而这是时计的意义所在(表不准,再多的技术和工艺也是扯淡)。在RM UP-01超薄腕表的研发过程中,RM与APLL的工程师共同开发出了一种配备有钛合金摆轮的全新擒纵结构,精确度和可靠性丝毫不逊于传统瑞士锚式擒纵结构,同时极大地减小了机芯厚度。


在传统擒纵结构中,增加擒纵系统高度的主要零部件是摆轮轮轴上的叉头钉(即护销)和安全圆盘,用以防止擒纵叉在运动中移位甚至脱离,两者高度平时可以忽略不计,但对于超薄机芯则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障碍。


IMG_2543.jpg

传统擒纵结构


RM的全新超薄擒纵结构取消了这两个部分,将定位装置直接装配在锚固擒纵叉上。为此,擒纵叉被拉长,即从传统的T型变成了I型,同时调整了叉口部分,使用RM改进的具有新型叉口的加长擒纵叉,这样,无叉头钉和安全游盘的锚固结构大大降低了高度。这个技术细节,实际上改变的不仅是高度,改进后的I型擒纵叉,将传统叉瓦式擒纵的间接冲击变成直接冲击,额外的能量传输减少了,摩擦减少了,精度提升了,润滑也不再是一个问题,一举多得。


截屏2022-07-21 下午2.46.59.png


这种擒纵设计的思路,实际上在RM 031中已经崭露头角。在RM 031中,创新性的正向脉冲擒纵系统可以达到每天1秒的误差(丝毫不逊于石英机芯),累积一个月也在30秒之内,令人对RM 031新擒纵系统的精度印象深刻。现在I型擒纵叉的直击技术再次应用到RM UP-01之中,更是创造了超薄纪录。


截屏2022-07-21 下午2.46.50.png


擒纵叉的定位装置直接装配在锚固擒纵叉上,经过反复的测试,可以确保在腕表组装、拆卸、经受冲击或强烈震动时保持优异的稳定性,精确性不会受到影响,这一擒纵系统的改进现在已经变成RM的又一项专利,也许未来会出现在更多RM的超薄作品中。


RM UP-01 SF 09.jpg


此外,取消快慢针微调系统,通过直接装在摆轮上的6颗可调式砝码,实现更为精准且可重复的校准,也让摆轮有了些莲花摆的神韵,更具观赏性。


再者,游丝部分去掉了常见的保证游丝“呼吸”等时性的宝玑上绕曲线部分,减少了游丝的高度,这还不够,RM将摆轮轮臂也进行了处理。轮臂有了小小的台阶,让游丝进一步靠近摆轮平面,这样游丝和摆轮的高度又得到了缩减。


截屏2022-07-21 下午2.47.12.png


仅仅这几个改进,就耗去了大量的研发与测试时间,毕竟传统叉瓦式擒纵和机芯轮系设计经受了200多年的时间考验,加上材料技术的与时俱进,其稳定性精确性已经趋于材料所能达到的物理极限,所以RM官方说研发用了5、6年左右,绝对不是博眼球的尬吹。


  • 表盘


表盘的设计极富创意,兼顾了艺术与技术,RM和法拉利两大品牌出手,果然是不走寻常路的作品。时间显示表盘位于盘面正中,为了进一步降低整表的厚度,舍弃了指针,而直接使用齿轮的轮臂指示时间,为了时间判读的方便,齿轮轮臂进行了上色处理。粗壮的齿轮轮臂,也与超跑的仪表指针风格一致,这种交相辉映的感觉,应该是表友风驰电掣之时满足的巅峰。右侧为镂空设计的摆轮,二者的搭配,十足超级跑车仪表盘的既视感。


RM UP-01 SF 26.jpg


为了超薄,保护时针的蓝宝石表镜做到了0.45毫米,而保护摆轮的蓝宝石表镜中央厚度0.2毫米,外缘厚度0.3毫米,两块蓝宝石表镜均进行双面防眩目镀膜处理。读时表盘、摆轮、加上左侧的功能选择旋盘与上链旋盘,整体呼应超跑的技术与速度感。右下角为法拉利的Logo,傲视同侪的自豪跃然而出。


RM UP-01 FRONT UNDER A BB.jpg


  • 表冠


为了超薄,拨针系的功能和操作旋盘移动到表盘的左侧,以两个圆盘代替,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表冠设计。左侧上链盘与对时功能盘中心为梅花状开孔(沿袭了RM惯用的五瓣风格设计),不仅为美观,也是专用工具的接口。据品牌介绍,如果没有工具也可以直接手动操作,我猜功能选择旋盘和上链旋盘周围以太阳纹进行装饰,也许同时是为了给手动操作增加摩擦力?这个细节的处理倒也是蛮贴心的。


RM UP-01 SF 27.jpg


RM UP-01表带与表壳连接处为钛合金扣设计,然后用与固定机芯一样的花键螺丝固定,这样的设计,稳固性没得说,就是更换需要专业工具,动手能力不强的表友,还是让RM专业售后来做比较妥当。


RM UP-01 SF 34.jpg


RM UP-01 Ferrari创纪录的,不仅仅是1.75毫米的厚度,还有研发与测试超过6000小时。这里面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测试包括:耐磨测试(特别是零部件的10年加速老化测试)、防水测试、扭转测试、弯曲测试,以及最后同样重要的连续数小时耐冲击测试等等。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和工作量,同样是业界的纪录。


截屏2022-07-25 下午4.42.53.png

正在经受扭转测试的RM UP-01 Ferrari


所以说,真正的喜悦,是创造纪录的时刻,RM的历程,就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, 一步步刷新对于制表乃至梦想的理解。毫不夸张地说,RM已经变成一种信仰,是永不停歇,勇往直前的象征。



 
  • 已有 0条评论